研究前沿,应用落后,「产学研」难在哪? | 专访华中科技大学
聚焦产学研
2022年3月8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进一步打通了自主权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科研成果转化添火加薪。
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在化妆品行业也开始蔚然成风。仅2022年1季度,就有多家企业宣布与高校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这与国家政策引导、行业发展、品牌战略规划都不无关系。
那么,面对跨国集团强大的研发实力,后发追赶的民族品牌,能够通过产学研,实现弯道超车吗?面对激烈的生存战,新锐品牌,能够通过产学研,插上续航的翅膀,完成升级挑战吗?
基于此,美丽修行大数据策划了【聚焦产学研】专题,围绕化妆品行业的产学研热潮,对高校、研究院、品牌等业内专家、教授进行专访,揭秘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和难点,分享行业对产学研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本专题第一期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刘卫教授,他将带我们从高校的角度,解读目前化妆品行业产学研现状。
专家介绍
刘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纳米医药与生物制药系系主任,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制剂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皮给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主要为纳米载药系统及其生物效应基础研究、纳米载体开发与产业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地方政府科技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共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件,主编出版国内相关领域首部专著《经皮给药纳米技术》。
刘卫教授的每一天都很忙碌。
除了在学校、工程中心和公司之间奔波,他还经常需要到全国各地的化妆品公司出差。这是他从事化妆品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第八个年头。
从2014年成立ju11net九州网页(以下简称“ju11九州网站首页”)至今,刘卫教授已经拜访过150余家化妆品品牌和OEM/ODM企业。在他的努力下,透皮输送纳米载体技术在功效化妆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顺畅。
ju11九州网站首页背靠华中科技大学及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与包括华熙生物、逸仙电商、膜法世家、科丝美诗、德之馨、嘉必优(中科光谷)在内的近20家化妆品产业链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刘卫教授见证了中国化妆品创业者从营销背景向技术背景的变迁。
在他看来,市场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市场去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平台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做好产学研最根本的因素。产学研的根本还是要企业自身能够认识到新技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转化工作。”
01
先进的基础研究,落后的科技转化
1、研究很前沿,应用很落后
过去新技术在化妆品行业的低转化率,曾给刘卫教授带来很大触动。
2016年的一次化妆品会议上,某国际品牌在介绍自己研发的新技术时,声称该技术是国际最领先的。刘卫教授有不同意见:“其实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10年前就在国际权威药学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刘卫感叹到,“国内在很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已经很厉害了,但是我们缺产业化转化和应用。”
在另一次全国药学学术会议上,一个从欧洲回国交流的化妆品专家问刘卫教授,“现在一些国际化妆品品牌开始将纳米载体技术应用于功效化妆品,我感觉你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得更系统、更深入,为什么不能从药物往功效化妆品上去应用呢?”
据刘卫教授介绍,“纳米载体经皮给药研究领域,有一些先进理念是我们在国际上首先发表学术论文提出来的,比如纳米载体‘皮肤靶向’的理念、化妆品功效成分‘透皮共输送’理念等。”
刘卫教授团队提出的化妆品功效成分透皮共输送纳米载体技术
为了解纳米载体透皮输送技术在化妆品行业的转化前景,2016年以来,刘卫教授开始频繁参加化妆品行业的研讨会,走访化妆品企业。
不像现在,纳米技术在化妆品行业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当时,国内化妆品行业里,了解纳米载体技术在皮肤护理上应用的人,寥寥无几。在一个产学研没有形成大势的年代,推广一个不为业内熟知的前沿技术,并不容易。无论参加研讨会还是走访品牌,刘卫都曾遭受过不少冷遇。“一些品牌不懂这个技术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2、日本转化率80%,中国不到10%
在刘卫教授看来,我国基础科技向产业应用转化率低,是个普遍现象。只不过在过去重营销轻技术的化妆品行业,这个现象更为显著。
目前,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一。但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中国专利的应用转化率不到10%,而美国达到70%,日本更是达到80%。
刘卫对此做过深入研究,“原因是日本产学研一体化做得好。大学与科研机构从研究阶段开始,就与企业紧密协作,使得众多的科研工作都是有目的地实施,并能够迅速转换为实际成果。”
日本的产学研一体化,从2004年正式开始实施。日本国会修改了《国立大学法人法》,将所有的国立大学法人化,并将大学的使命,在“教育”、“研究”之上,加上了一项新任务:“研究成果的社会还原”。通过将大学创造出来的科研新成果应用到社会,使其产生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创造社会活力的同时,形成对下一个创新活动投资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虽然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但该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进一步落实。
美国、日本大学从政府拿到的科研经费少,学校的科研项目大多是跟企业进行合作。而中国的高校,特别是一些985、211高校,科研经费比较充足,项目组不需要去向产业寻求支持。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都为985、211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资金支持。
同时,国内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对人才引进考核机制,都是针对从事基础研究制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不在教授们的KPI里。一些高水平大学的教授们做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对科技转化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3、国家政策正在加速引导
针对以上现状,近几年,国家开始进一步加速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再次成为焦点。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并表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和重要内涵,创新引领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把科学技术导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为科技创新服务。
2021年7月,刘鹤副总理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们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提出,要加速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2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进一步打通了自主权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的引导在步步深化,化妆品行业也乘上了这一轮政策的东风。
02
产学研难在哪?
那么,到底什么是产学研呢?化妆品产业的产学研现状是怎样的?
1、九级科技创新链
产学研合作是将大学具有的基础研究成果、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工程化研究开发,以及企业的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国家公认的产学研流程被分为九级科技创新链,其中1-3级是基础研究阶段,即“学”;7-9级是产业化阶段,即“产”;最难的是4-6级工程化阶段,即“研”。
九级科技创新链
刘卫教授认为,产学研不是简单的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结合,而是实现高技术产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推向市场的必经之路。
刘卫解释称,“学”主要由科学家承担,“产”主要由企业家、工程师和销售人员承担,“研”则需要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以及科技金融专家共同承担,“是投入最大、最复杂、最艰难的阶段”。
2、一场关于技术的市场教育
产学研合作对参与的双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近8年与品牌的接触中,刘卫教授发现,面对不同的企业,合作起来区别很大。
“有些企业对新技术很感兴趣,但是缺乏对新技术的理解,找不到应用的切入点,不知道如何将新技术与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结合。”在与这些品牌对接时,刘卫不仅需要跟企业家谈,还要跟高管、研发人员、法规人员,甚至销售人员去做技术科普,沟通成本较高。
新技术应用比较快的,还属国内重视技术研发、有实力的化妆品品牌和企业,“真正好的产学研,需要‘门当户对’。合作方企业在化妆品领域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和认识高度,大家碰撞,更容易出来项目。”与技术出身的企业负责人对接,沟通会更加顺畅。
近几年,随着新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切实帮助企业提高了产品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一些营销出身的品牌负责人对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认识逐渐增强。他们认识到,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要做出更有技术、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尽快应用先进技术。
3、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
对于以上情况,刘卫教授认为需要大力培养从事产学研的人才。
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培养从事应用研究,能够承接最新科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单位也要引进和培养能够从事科技转化的人才。在科技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大学和科研单位需要有新的思路和策略。
刘卫教授表示,“很多化妆品公司的研发人员是化学化工专业出身,很会做配方,但不一定懂化妆品功效。功效研究需要生物学、医学和药学背景,要掌握一定的皮肤医学、皮肤药理学以及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基础知识,才真正知道怎样在化妆品产品中体现功效。”
在这方面,刘卫教授有一定发言权。在成为教授之前,他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做过十年科技开发工作,后来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制药博士,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工程院院士实验室做纳米医药领域的访问研究,是妥妥的复合型人才。
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技与技术学院,他有时戏称自己,“在做基础研究的老师里,应用做得最好;在做应用的老师里,基础研究做得最好。”
据介绍,刘卫教授所在的国家纳米药物工程中心开展的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载体、纳米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诊断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前国际医药学界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十余年来,刘卫教授团队在纳米载体经皮给药及化妆品领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其学术贡献主要有提出纳米载体“皮肤靶向”理念和建立化妆品功效成分“透皮共输送纳米载体”技术。团队依据纳米载体制备技术平台和经皮渗透评价技术平台,建立了完整的化妆品功效成分纳米载体研发和生产产业链。
刘卫教授团队化妆品功效成分纳米载体研发和生产产业链
03
共建实验室,越来越受市场认可
目前,刘卫教授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研究、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ju11九州网站首页在医疗器械园的纳米载体产业化工厂,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学研小循环。
而这个小循环,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跟化妆品企业对接成一个产学研大循环。
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刘卫将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大概分为4种模式。
1、国内头部品牌。因品牌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他们在化妆品理论和技术领域有长期的研究积累,有积极性进入科技创新链1-3阶段的基础研究,希望提出创新的功效化妆品新理论,并在创新理论指导下研发高性能化妆品。
2、非头部但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这部分企业有一定的市场积淀和研发能力,更在乎“研”和“产”,希望新技术能快速转化为产品,同时对论文和专利也有要求。他们有实力跟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并持续投入资金,但是希望能落实到开发高性能化妆品产品上。
3、细分领域的品牌。这类品牌清楚市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很强。他们需要独特功效原料开发和在功效化妆品中的快速应用。
4、中小品牌。这类品牌更倾向原料采购性质的合作,希望直接获得应用成熟的高性能功效原料,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化妆品产品中。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纳米药物工程中心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纳米载体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依靠20多年的基础研究积淀,与化妆品企业合作,积极针对功效化妆品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刘卫教授团队已经与20多家化妆品企业进行了模式3以上的产学研合作。
刘卫教授认为,随着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产学研合作肯定会越来越紧密。目前,ju11九州网站首页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专精特新”企业。刘卫教授团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更高的愿景,想要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里的标杆。
END
刘卫教授认为产学研的发展,可以为化妆品行业的技术突围插上飞翔的翅膀,实现民族品牌的弯道超车。“国际大牌只是占了先机,有成熟的机制,并不意味着永远比我们强。”
“今后,产学研合作会更紧密,新技术转化更快,行业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经皮给药纳米载体技术做了近20年的基础研究才实现转化,将来新的技术可能3到5年就能转化出来。今后我们与跨国集团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整体技术水平接近,局部领域实现超越。”
从长期来看,产学研合作也是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行业重视技术,品牌招纳高端技术人才,产学研合作将为行业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德国一家由药学家创立的功效化妆品品牌在世界上应用纳米载体技术比较早也比较成功,刘卫一直将他们的产品和说明书放在办公桌上。“我的目标是让国内的功效化妆品产品性能全面超过它。我们的纳米载体透皮输送技术研究水平不低于国外,但是这个技术在国内功效化妆品领域还没有全面应用。”
刘卫教授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新技术的加快转化,国内功效化妆品技术水平和影响力能够走在世界最前面。